国青遭沙特绝杀,久尔杰维奇面临下课危机,人生就是博,足协该如何抉择?
一场补时阶段的绝杀,让中国U20男足在亚青赛的关键战役中以1-2不敌沙特,致使国青队无缘今年的世青赛。此役的失利不禁令球迷唏嘘不已,同时也让塞尔维亚籍主帅久尔杰维奇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。社交媒体上众多呼声要求“久尔杰维奇下课”,然而,这位执教仅六个月的教头是否真的会就此告别?答案或许比单场比赛的胜负更加复杂。
从比赛的进展来看,国青队在控球率、射门次数等关键统计上并不逊色,甚至在一度利用高位逼抢压制对手。可在补时阶段,防守的松懈暴露出年轻球员在经验上的致命短板——当沙特球员在禁区前缘从容起脚时,三名防守球员的重叠站位与门将的视线阻挡,反映出关键时刻战术执行力的不足。虽然久尔杰维奇的临场调整存在争议,但将败局完全归咎于教练的排兵布阵,显然忽视了青训体系长期存在的“重体能轻决策”的病症。
自今年3月久尔杰维奇接手国青队以来,足协曾豪言要“打造一支具有现代足球思维的青年军”。然而,输球后舆论的反弹,足以让管理者面临是否能坚持长期主义的考验。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:本届亚青赛前,足协并未对久尔杰维奇设立明确的成绩标准,这与2018年成耀东带队时“必须出线”的军令状形成鲜明对比。不过,行政体系特有的“结果导向”惯性,可能使这种宽容迅速变得脆弱——毕竟,中国足球历史上已经出现了太多“外籍教练因短期战绩不佳下课,土帅救火后局势更糟”的循环。
据悉,久尔杰维奇与足协签订的是一份灵活且带有阶段性任务的合同,在无缘世青赛之后,足协有权单方面终止合同。然而,距离U23亚洲杯预选赛仅剩三个月,愿意接手且熟悉亚洲青训格局的优秀教练寥寥无几。若匆忙启用本土教练,除了要面对战术体系重建的风险外,还可能引发更衣室的不稳定——毕竟,队中已有半数球员是在久尔杰维奇的带领下首次被征召入国字号,其对教练的信任和磨合程度需要重新考量。
实际上,青少年比赛的核心价值在于问题的暴露与理念的检验,而非过于计较每场比赛的胜负。如果中国足协此时选择“输球即换帅”,无异于用成年国家队的功利逻辑扼杀对青年队应有的容错空间。久尔杰维奇的去留,本质上体现出中国足球在发展道路上的一次价值抉择。如果迫于舆论压力匆忙换帅,或许能暂时平息批评之声,却可能再次陷入“推倒重建”的恶性循环。相反,如果能够坚持给予其至少一个完整的改造周期(约2-3年),即使过程中伴随阵痛,也许能真正检验久尔杰维奇所倡导的“动态传控+快速转换”体系是否适合中国足球的本土基因。
毕竟,培养一代优秀球员需要耐心,而这种耐心,正是人生就是博、当前中国足球最为稀缺的资源。
发表评论